在位于深圳市南山区智园的优必选总部,工作人员对人形机器人进行测试。资料照片
与清丽秀美的凉水河为伴,跨过北京亦庄“地标”文博大桥,奔跑在“网红打卡地”泡桐大道……2025年4月,全球首个人形机器人马拉松将在亦庄开跑。这场比赛中,将有12000名半程马拉松比赛选手和近20家全国人形机器人企业代表队共同参赛跑过20余公里,让各界感受到“科技+运动”的潮流新风尚。
机器人“跑马”是我国人形机器人快速发展的缩影。作为融合了前沿科技的创新产物,人形机器人正站在时代变革的风口浪尖,能够带动其他产业发展,推动经济增长,提高国际竞争力,在工业、家庭、养老等诸多领域发挥重要作用,乃至重塑全球产业发展格局。
我国人形机器人产业“跑步”前行
迈开腿上下坡,多种路况下平稳行走、奔跑,在国家地方共建具身智能机器人创新中心,仅仅过了半年多,人形机器人“天工”的跑步速度已经从每小时6公里跃升到每小时10公里,最高速度可达每小时12公里,升级速度让人惊叹。
“创新中心正联合科研院所、高校、业内头部企业等,在本体开发、具身大脑、具身小脑、具身数据集等领域共研共创。”在创新中心总经理熊友军看来,人形机器人经过几轮迭代,近几年的发展速度非常快。“我觉得人形机器人的风口来了。”
日前,中国信通院发布的《人形机器人产业发展研究报告(2024年)》指出,历经多年发展及技术迭代,在巨大的潜在市场需求牵引以及人工智能技术深度赋能的带动下,生产制造、社会服务、特种作业等方面的应用场景不断探索,产业链加速构建和优化,人形机器人已进入技术集中突破和应用初步试水的关键发展时期。
中国电子学会理事长徐晓兰认为,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技术正处于创新爆发期,特别是人工智能赋能机器人的效果愈加彰显,通过充分挖掘在工业、农业、服务业、特种行业、家政服务等领域的应用需求,可拉动新消费,催生新产业,扩大新就业,形成新质生产力。
近年来,中国人形机器人产业发展迅猛,技术取得重要突破。政策环境方面,相关部委出台多项政策,引领推动人形机器人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;地方政府也结合自身实际积极跟进,推出相关政策,为人形机器人产业提供强支撑。
2023年11月,工业和信息化部印发《人形机器人创新发展指导意见》,通过完善顶层设计全面推进人形机器人产业布局,提出到2025年初步建立人形机器人创新体系,整机产品达到国际先进水平,孕育开拓一批新业务、新模式、新业态,到2027年产业综合实力达到世界先进水平、成为重要的经济增长新引擎等发展目标。
地方层面,作为北京市重要的机器人产业集聚地,北京亦庄布局国家地方共建具身智能机器人创新中心,拥有机器人生态企业140余家,产值规模近百亿元,形成覆盖核心零部件、整机和应用的机器人全产业链体系;上海提出采用“制造业创新中心+重点企业”方式布局人形机器人制造业创新中心,加快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人形机器人产品和通用人工智能大模型;安徽围绕人形机器人“大脑-小脑-肢体-测评”全方位全链条技术布局,安徽省人形机器人重点实验室、安徽省人形机器人产业创新中心两大省级平台获批成立;浙江提出因地制宜建设人工智能特色产业园区,发展人形机器人等未来产业。
根据第三方数据,目前我国机器人相关企业超过70万家,优必选、小米等一批国产人形机器人纷纷亮相。
站稳“高地”仍要迈过三道坎
我国人形机器人产业发展、掌握核心竞争力等方面取得较大进展,但当前还面临技术储备匮乏、资金供给不足、产业布局分散等方面挑战。
在核心技术创新层面,我国在人形机器人的机械结构、关键部件上还有一定提升空间,如高精度伺服电机、精密减速机的功率密度、高端传感器性能等仍显不足,可能对人形机器人的性能产生影响。
另一方面,优必选副总裁、研究院执行院长焦继超认为,人形机器人发展速度得益于技术的创新和储备,特别是在芯片研发、人工智能等底层技术和创新技术领域。“人工智能+人形机器人是现在技术融合的关键,也是我们需要进一步突破的方向。”
目前,特斯拉、OpenAI、亚马逊、英伟达等公司都在参与人形机器人的研发,且出现各大公司强强联合的趋势。
业内人士指出,国内的人形机器人企业虽然积极投入研发,但在研发和基础设施建设上仍然需要资金支持,再加上人形机器人的结构硬件成本高,有时候靠企业单打独斗难以持久,还会加重企业的经营压力。
一些受访业内人士认为,放眼全国,北京、上海、深圳等地都有人形机器人产业分布,各地都凭借在高校、领军人才、战略科学家和产业链条等方面的比较优势,全力发展人形机器人产业,但也存在部分产业环节布局分散,缺少龙头企业带动,聚集效应难以发挥等问题。
目前,各地正在通过多种方式破解这些难题。北京亦庄设立了100亿元政府投资引导基金,支持企业创新发展,先后落地了国家机器人检测与评定中心(总部)北京测评中心、全国首个全品类机器人展示中心“机器人大世界”、北京首家类人机器人育新机基地等,逐步形成良好的产业链条。上海依托国家地方共建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组织技术攻关,打造人形机器人的技术底座,推动数据采集和场景开放,给人形机器人创新带来生态空间。
多策并举加速应用落地
人形机器人是世界科技领域极具潜力和前景的产业之一,近几年正在快速迭代,在支持技术创新和研发支持、加快应用场景落地等方面加大投入,将有效推动产业化进程加速。
“要进一步推动底层技术突破,做大应用市场。”焦继超认为,通过政策引导和资金支持,促进产学研用深度融合,搭建技术创新与产业应用的桥梁,可以加快推动人形机器人在工业制造、医疗护理、家庭服务等领域的示范应用,助力形成良好的产业生态,实现规模量产。
在产业链发展方面,北京经开区机器人和智能制造产业局副局长马宁认为,打造良好的产业生态是创新发展的基础。例如,北京经开区通过“一个专班、一个规划、一个平台、一套政策、一只基金、一批项目”的专业化服务的工作机制,正在推动形成以人形机器人为重点的子赛道、以系统集成企业为引领、本体及零部件企业协同发展的产业格局,多层次举措最大化发挥政策效能。
一些受访的专家和业界人士还建议,进一步促进企业、高校和研究机构之间的合作,建立产教融合实验室,引领高校开展人形机器人创新创业人才培养,共同开展技术研发和人才培养。积极吸纳海外人才,在教育、医疗、创新保护等方面提供更好科研环境。
标签: